头条 中国移动全球首发6G小规模试验网 7 月 23 日消息,2025(第二十四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定于 7 月 23 日至 25 日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以“数驱新质・智创未来”为主题,聚焦 AI、5G-A / 6G、低空经济等前沿技术。中国移动副总经理程建军今日在会上分享了中国移动在技术研发方面的进展,称今年中国移动研发经费达 391 亿元。 最新资讯 基于UltraScale架构FPGA的DDR3用户接口优化系统 为满足高速传输系统领域对于实时、高速数据采集与缓存的需求,结合Xilinx 提供的基于UltraScale架构的XCKU060,在了解FPGA与DDR3相应节点的定义与特性的基础上,对其引脚进行合理分配连接,使其能够成功在IP核上运行使用。为了方便用户在软件方面的使用,在此基础上对其控制器接口引入读写FIFO和读写逻辑控制模块,优化了接口封装,并在VIVADO软件对读写过程进行测试。该方法可满足高速、大容量、实时数据的读写要求,充分发挥了DDR3存储的灵活性。 关键词:XCKU060;DDR3 SDRAM;读写方案优化;IP核应用;FPGA引脚分配;数据采集存储 发表于:1/26/2024 PCIe总线DMA高速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对数据传输系统中外设带宽受限、有效带宽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PCIe总线的DMA高速传输系统。以FPGA为控制核心,采用PIO操作与DMA操作分时组合的控制模式实现全双工DMA读写通道的传输层协议。PIO操作配合中断实现指令与状态实时收发,DMA模块设计了一种两段式切片的裁剪机制实现PCIe协议的传输长度控制,发送模块设计请求仲裁逻辑实现请求事务的优先级仲裁,接收模块采用本地缓存TAG标号的方法实现请求回应的实时管理并解决回应乱序问题。最后通过时钟计数的方法测试传输速度,分析了影响读写传输速度的制约因素。经验证,DMA写操作有效带宽已经达到75%,非常接近80%的理论极限,DMA读操作也达到了60%。本设计解决了高速数据传输系统中的带受限宽问题,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发表于:1/26/2024 5G低时延高可靠场景传输可靠性性能评估 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是5G三大应用场景之一,具有高可靠性和低时延的特性,针对该场景进行建模和仿真评估对于通信系统的设计、规划以及业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重点评估URLLC场景的可靠性,通过评估重传次数、收发天线配置和码本选择三类参数对传输可靠性的影响和参数寻优,证明了通过合理的上述参数配置,可以满足URLLC场景的可靠性需求。仿真验证结果和结论可以为URLLC的实际应用和部署提供参考和参数配置经验。 关键词: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误码率;可靠性评估 发表于:1/26/2024 5G工业应用质量关键指标体系研究 5G在我国商用以来在工业互联网取得重大进展,然而在工业领域仍未形成规模化应用。面向5G在工业应用中的性能、功能、服务等质量保障需求,通过分析5G在不同的典型工业场景中的应用需求,构建物理参数、网络能力和业务需求三个维度的5G工业应用的质量指标体系,促进工业用户、运营商和集成商等对工业应用质量指标达成共识,指导5G在工业领域的建设与应用,对于推动5G工业应用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5G;工业互联网;工业应用场景;指标体系 发表于:1/26/2024 面向双碳目标的移动基站基础设施规划方法研究 现阶段,通信基站基础设施缺乏主动规划,存在多套设施叠加建设;电源、备电、空间不匹配,运营缺乏精细化管理,无效能耗高,系统运行效率低;运维尚未实现智能运维,效率低下且成本高,缺乏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评价。面向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研究基于三大能效指标,采用面向“低碳”目标网整体规划的全场景、全生命周期逻辑集成式规划方法,围绕基站和机房构筑全场景全生命周期低碳,向绿色低碳基础设施目标持续演进的规划方法,从而为实现综合能耗持续降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碳中和;碳达峰;基站;规划 发表于:1/26/2024 面向5G 2B业务的5G LAN 解决方案分析 与4G网络相比,5G网络在带宽、时延、安全性、可靠性等网络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随着5G行业应用的普及,5G网络能力增强对于网络服务能力拓展和业务差异化保障愈发重要,尤其是3GPP启动的5G LAN研究,助力推动了5G网络和行业应用的结合。深入分析了面向5G 2B业务的5G LAN技术解决方案,包括在5G 2B业务中的应用场景、关键技术和应用方案对比。最后,基于差异化的行业应用需求给出实施建议。 发表于:1/26/2024 支持通信感知一体化的6G核心网关键技术研究 通感一体化(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ISAC)是6G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目前业界主要关注点聚焦在基站及终端感知能力的实现,对于6G核心网架构如何增强以支持通感功能、感知能力在6G核心网的网络功能分布、感知结果如何对第三方开放等端到端流程尚处在前期研究阶段。提出了一种通感一体化功能在6G网络架构中的关键技术实现方案,包括:通感功能在6G核心网中的分布;增强5G 服务化架构(Service Based Architecture,SBA )架构,新增双总线方案,利用数据通道接口(Data Channel Interface,DCI)总线传输感知原始数据;利用服务化接口(Service Based Interface,SBI) 传输感知测量量或感知结果;端到端感知和开放流程的实现方法。 关键词:感知;通感一体;6G;网络架构;网络功能;感知开放 发表于:1/26/2024 基于FPGA的ZUC-256算法实现架构分析 分析了ZUC-256算法架构,针对算法中多输入模231-1加法,提出了多种适用于FPGA的实现架构。通过分析关键路径,提出全硬件和软硬协同等多种优化方案,可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以Zynq-7000系列FPGA为例,详细对比了各个方案的性能差异。经验证,提出的方案可同时适用于ZUC-128和ZUC-256算法,可以广泛应用于4G LTE和5G-NR移动通信中。 发表于:1/26/2024 基于3GPP协议的毫米波波束跟踪方案设计 波束跟踪是5G毫米波通信系统保持无线链路稳定性的重要技术之一。基于3GPP协议规定的下行波束管理过程P1、P2、P3和上行波束管理过程U1、U2、U3,详细分析和对比了不同波束跟踪方案的资源占用率与波束失败概率。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从平均资源占用率的角度来看,由于一般通信系统中下行资源往往比较丰富,因此P2+P3方案相对最优;从波束失败概率的角度来看,由于U2+P3方案无需功率反馈,因此波束失败的概率最低。在实际通信系统中,可根据具体的指标要求,选用合理的波束跟踪方案。 发表于:1/26/2024 我国成功研制锶原子光晶格钟 72亿年仅误差一秒!我国成功研制锶原子光晶格钟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该校潘建伟、陈宇翱、戴汉宁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了万秒稳定度和不确定度均优于 5 x 10-18(相当于数十亿年的误差不超过一秒)锶原子光晶格钟。 据公开发表的数据,该系统不仅是当前国内综合指标最好的光钟,也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达到上述综合指标的国家。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计量领域重要学术期刊《计量学》。 发表于:1/26/2024 «…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