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电子最新文章 红外线测温仪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红外线测温仪的工作原理是当人体的红外热辐射聚焦到检测器上,检测器把辐射功率转换为电信号,这个电信号在被补偿环境温度之后以温度为单位来显示,所以红外线测温仪并不是对人体发射红外线,而是接收我们身体发出的红外线热辐射,对我们的眼睛和身体都是没有伤害的。 发表于:3/2/2020 互联网医疗或迎来弯道超车 龙头企业有望明显获益 互联网医疗是指网络技术信息在医疗领域的新应用,在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只需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非接触性质的信息交流,可以优化医疗流程,提升效率,整合资源,有效地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发表于:3/2/2020 芯动力赋能传统测温仪升级为人体测温仪 插入一块小小的AI芯片模组,传统测温仪就能变身成AI人体测温设备,还能同时进行口罩佩戴情况的检测。云天励飞最新打造的AI芯片黑科技,为返工潮筑起防疫墙。 发表于:3/2/2020 哈铁科研所自主研发了新型的门式测温仪 近日,由哈尔滨铁路科研所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门式红外线、热感应体温测量仪经过研发、试验,目前已进入生产阶段。 发表于:3/2/2020 红外测温仪是否真的可靠,它的测量是否准确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使测温产品的市场需求急速上升,红外测温仪和口罩一样,成为防疫抗灾的重点管控医疗产品。红外测温仪,常见的市场名称包括耳温枪、额温枪等,是一种常见的二类医疗设备。 发表于:3/2/2020 人脸识别测温仪正式上线,快速又准确 近日,进出小区测体温成为了每个人必须体验的“项目”。各类手持式红外测温仪灵巧、便携,成为了社区工作者的好帮手。随着复工返岗日期的来临,火车站、机场等人流密集场所也积极引入多种测温设备,争取高效的完成乘客测温工作,为乘客出行安全提供保障。 发表于:3/2/2020 可用密封高精度电阻来提高测温仪的长期稳定性 Batemika测量公司用VHP101T密封箔电阻作为内部参照电阻提高了UT-ONE系列测温仪的精度。每年的阻值漂移从20ppm以上降到了5ppm以下。Valentin Batagelj是Batemika的经理和首席工程师. Batemika专攻测温法和温度计量。主要为校准和研发实验室生产高精度设备和测量软件。其主要产品线是UT-ONE的测温仪系列,精度高至几千分之一摄氏度。 发表于:3/2/2020 有强迫症??AI用1年开发出治疗强迫症新药 网易智能2月29日讯,英国初创公司Exscientia声称,该公司已经利用人工智能(AI)开发出首款药物,并将在人体上进行临床测试。这种药物可用来治疗强迫症,从提出概念到准备试验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人体试验将于3月份开始,但你敢服用利用AI软件设计的药物吗? 发表于:3/2/2020 2027年全球医疗市场规模超90亿美元 这四大趋势必看 医疗保健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化转型,这场变革几乎改变了该行业的方方面面,使曾经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并重新定义了从诊断到治疗再到预防等程序。很明显,在未来几年里,这个行业将越来越多地被大数据与AI等技术重塑。 发表于:3/2/2020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疫情防控中大显身手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日益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它们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发表于:3/2/2020 基于百度飞桨的连心医疗肺炎筛查和预评估AI系统投入使用 连心医疗基于百度飞桨平台开发上线“基于CT影像的肺炎筛查与病情预评估AI系统”,已首先在湖南郴州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投入使用。 发表于:3/2/2020 美疾控专家:新冠或类似严重流感 最终死亡率远低1% 当地时间2月28日,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刊发了一篇评论文章“新冠肺炎——探索未知”(Covid-19—Navigating the Uncharted)。值得注意的是,该文章的三位作者分别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主任、美国疾控中心(CDC)顶级传染病专家Anthony S.Fauci,NIAID临床研究和特殊项目副主任、临床研究部主任H. Clifford Lane,美国疾控中心主任Robert R. Redfield。 发表于:3/2/2020 从解散团队到订单爆仓 高科技口罩96小时"魔幻时刻" 从解散团队到订单开始“爆仓”,石芳经历了96小时的魔幻时刻。 发表于:3/2/2020 强蹭瑞德西韦,号称2周量产!这家上市公司被无情拆穿 作为治疗新冠肺炎的希望药物之一,瑞德西韦(Remdesivir)的消息备受关注。 发表于:3/2/2020 必看!生病切莫讳疾忌医 安全就诊这样做 疫情当下,不少人身体抱恙却对上医院感到纠结。 有人担心,去过医院会不会成为密切接触者?对此,《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众防护问答》中提出,目前发热患者有专用通道,疑似或确诊患者有专门的隔离区域,因此去医院看病接触到感染者的机会并不会显著高于其他相对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患者仅去医院看病并不会成为密切接触者。 发表于:2/28/2020 «…626364656667686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