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业界动态
    新品快递
    高端访谈
    AET原创
    市场分析
    图说新闻
    会展
    专题
    期刊动态
  • 设计资源
    设计应用
    解决方案
    电路图
    技术专栏
    资源下载
    PCB技术中心
    在线工具库
  • 技术频道
    模拟设计
    嵌入式技术
    电源技术
    可编程逻辑
    测试测量
    通信与网络
  • 行业频道
    工业自动化
    物联网
    通信网络
    5G
    数据中心
    信息安全
    汽车电子
  • 大学堂
  • 期刊
  • 文献检索
期刊投稿
登录 注册

高压电力客户用电安全在线检查技术研究及展望

高压电力客户用电安全在线检查技术研究及展望[EDA与制造][智能电网]

针对高压电力客户用电安全管理面临技术手段支撑不足、标准规范不统一以及支撑工具不完备等问题,从客户侧用电安全政策法规、关键技术、标准规范以及软硬件装备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现有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建立了电力客户用电安全在线检查技术体系,从安全特性建模、安全信息感知、智能故障诊断和安全风险评估四个方面给出了关键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建立“在线+移动式”用电安全在线检查装备体系,对装备的主要功能进行了设计。

发表于:9/11/2024 1:01:12 PM

一种用于激光陀螺的组件电源设计

一种用于激光陀螺的组件电源设计[电源技术][工业自动化]

针对激光陀螺的电源需求,提出了一种多输出组件电源的设计方案。首先,根据电源指标要求,概述了总体技术方案。随后进行了详细的电路设计,重点对4 500 V升压电路进行了参数计算。最后给出了结构设计方案。经过样机验证后,设计的组件电源具有尺寸紧凑、结构轻便和高可靠性等特点,可为激光陀螺应用提供小型化和轻量化解决方案。

发表于:9/4/2024 5:12:03 PM

一种Ku频段高密度集成的陶瓷SiP封装R组件的设计

一种Ku频段高密度集成的陶瓷SiP封装R组件的设计[微波|射频][航空航天]

针对机载卫星通信天线尺寸小、重量轻、可靠性强的需求,结合多层陶瓷转接板布线灵活、重量轻的特点,BGA封装I/O口多、体积小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HTCC工艺SiP-BGA封装架构的2×4通道Ku频段双极化R组件的设计方法。利用电磁仿真软件对组件中高密度射频垂直过渡互联结构进行了仿真设计,同时设计了一款小型化薄膜功分器,以实现4通道接收信号的合成;此外,为确保组件的射频性能及工程可实现性,对整个组件的通道隔离度、散热性进行了仿真计算;最后研制出小型化、高集成度的2×4通道Ku频段R组件,其体积为13 mm×12.5 mm×2.5 mm,重量小于4 g。组件电性能测试结果与仿真设计结果吻合良好,测试结果表明,该组件在10~12.8 GHz频段内合成增益大于23 dB,输入P-1dB不小于-5 dBm。

发表于:9/4/2024 5:01:00 PM

一种高效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系统设计

一种高效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系统设计[模拟设计][医疗电子]

设计了一种高效的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系统。NMES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神经细胞的电兴奋性,通过脉冲电流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从而使肌肉收缩。系统由干电池供电,降压和升压电路采用高效的方案从而来降低功耗,以STM32F4单片机为主控芯片,产生用于控制刺激强度的DAC信号,以及复用开关的控制信号,经过由复用开关、恒流源、H桥组成的复用恒流源电路,产生分时的电流刺激,从而有效降低系统功耗和设备体积。

发表于:9/4/2024 4:50:32 PM

基于动态补偿下垂法的并联逆变器控制研究

基于动态补偿下垂法的并联逆变器控制研究[模拟设计][汽车电子]

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补偿下垂法的新型逆变器并联策略,解决了传统并联逆变器下垂控制策略中频率跌落,无功功率不均分,有功、无功计算结果不准确等问题。该策略包括在功率环中采用CSOGI-QSG模块滤除直流干扰;在传统有功控制环中引入自适应频率反馈策略补偿频率跌落;在无功控制环中引入虚拟电感改善无功功率的分配,并采用自适应电压补偿策略改善母线电压跌落。通过搭建MATLAB仿真和实验平台验证,证明了该控制策略可以显著改善并联逆变器中的功率均分效果。

发表于:9/4/2024 4:26:00 PM

加载SIW腔的毫米波高相位一致性天线阵研究

加载SIW腔的毫米波高相位一致性天线阵研究[微波|射频][通信网络]

波达方向估计中,其测向精度依赖于阵列中阵元间的相位一致性,因此设计了一款高相位一致性的毫米波四元直线阵。天线印刷在单层介质板上,采用同轴探针对顶层贴片进行差分馈电。首先采用耦合馈电方式,减小同轴馈电端口之间的耦合,从而减小每个阵元在远场的相位波动;其次,利用基片集成波导技术减小阵元间的相互影响,以提高阵列的相位一致性。仿真结果显示,阵列的 |Sdd11|<-10 dB 带宽为 22.9~25.1 GHz,每个阵元在工作频带内的最大增益与隔离度分别大于 6.5 dBi和 16.2 dB,阵列在23 GHz、24 GHz处的 E 面、H 面和 ±45° 面上的相位一致性均保持在 ±10° 内。对天线进行了加工和测试,实验与仿真结果较为吻合。

发表于:9/4/2024 4:15:39 PM

一种V频段毫米波射频收发前端设计与实现

一种V频段毫米波射频收发前端设计与实现[微波|射频][通信网络]

针对毫米波射频收发前端工作频率越来越高的应用需求,设计了一种工作在V频段的毫米波射频收发前端,用于V频段射频信号的接收及发射功能。该射频收发前端电路复杂,内部包含接收电路、发射电路、频率源电路、电源处理电路及控制电路,具有多功能、高镜像抑制度、低噪声系数、高发射功率的优点。为了实现良好的电性能,该收发前端设计并使用了V频段微带滤波器、V频段微带功分器,V频段四分之一波长短路线等微带电路。收发前端采用了V频段MMIC混合多功能集成技术,可应用于导引头雷达及通信场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发表于:9/4/2024 4:02:00 PM

基于一种集控站监控信息预测和优化模型研究与分析

基于一种集控站监控信息预测和优化模型研究与分析[模拟设计][智能电网]

集控站作为电网运行的重要部分,连接着调度系统和变电站,其监控信息准确性和效能性的发挥尤为关键。为了更进一步提升集控站监控信息的审核效率,采用“专家库+改进蚁群算法”的方式,实现集控站监控信息表内容的预测和优化。通过构建集控站监控信息预测和优化模型,一方面面向信息行业属性,采用MapReduce分析机制,构建专家库,实现监控信息预测功能;另一方面依托蚁群算法建模,构建改进型信息全局优化模型。通过实验分析,该模型不仅提升了冗繁的监控信息分析预测能力,而且增强了电网集控场景下的监控信息优化效能。

发表于:9/4/2024 3:50:51 PM

指控中心任务软件集中管控系统研究与关键技术

指控中心任务软件集中管控系统研究与关键技术[模拟设计][航空航天]

随着武器航天试验任务的增多,指控中心对任务软件快速部署、多任务并行的需求愈发迫切。设计了基于B/S架构的指控中心任务软件集中管控系统,实现了任务软件配置与监控的一体化管理;通过基于DBus与Kafka结合的数据传输机制,打通了任务软件与系统前后端数据高效交互链路;最后,重点分析了任务软件自动化部署技术、多任务并行技术、高速数据分级处理技术以及任务数据高效存储技术。

发表于:9/4/2024 3:31:51 PM

信能同传网络中基于能量的中继选择方法研究

信能同传网络中基于能量的中继选择方法研究[微波|射频][通信网络]

针对中继节点能量受限的无线信能同传中继网络,中继节点可以从源节点的射频信号补充能量,并采用中继选择的方法,来延长中继网络的生命时间。首先,构建了中继网络性能约束条件下的能量受限中继节点处最小额外能量的优化目标,并将优化目标分为三个子问题进行求解,提出了通过动态调整功率分离因子来最优化中继节点处所需最小额外能量的方法;其次,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求出最优功率分离因子的有效性;然后,基于中继节点需要消耗的电池能量以及电池剩余能量,提出了两种能量意识的中继选择方法,分别是最小损失能量策略和最小损失能量比率策略;最后,通过仿真表明,最小损失能量比率策略优于最小损失能量策略,延长了网络生存周期,并提升了系统性能。

发表于:9/4/2024 3:20:06 PM

  • «
  • …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
  • »

活动

MORE
  • 【热门活动】2025中国西部微波射频技术研讨会
  • 【热门活动】2025年数据要素治理学术研讨会
  • 【技术沙龙】网络安全+DeepSeek
  • 【热门活动】2025年NI测试测量技术研讨会
  • 【热门活动】2024年基础电子测试测量方案培训

高层说

MORE
  • 利用人工智能提升车间生产效率
    利用人工智能提升车间生产效率
  •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变革的实践者——张野的创新之路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变革的实践者——张野的创新之路
  • 重新思考数据中心架构,推进AI的规模化落地
    重新思考数据中心架构,推进AI的规模化落地
  • AI智能体的兴起让数据隐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AI智能体的兴起让数据隐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NVIDIA 的“三台计算机”方案开启机器人进化新时代
    NVIDIA 的“三台计算机”方案开启机器人进化新时代
  • 网站相关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广告及服务
  • 内容许可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会员与积分
  • 积分商城
  • 会员等级
  • 会员积分
  • VIP会员
  •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05-2024 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71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