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业界动态
    新品快递
    高端访谈
    AET原创
    市场分析
    图说新闻
    会展
    专题
    期刊动态
  • 设计资源
    设计应用
    解决方案
    电路图
    技术专栏
    资源下载
    PCB技术中心
    在线工具库
  • 技术频道
    模拟设计
    嵌入式技术
    电源技术
    可编程逻辑
    测试测量
    通信与网络
  • 行业频道
    工业自动化
    物联网
    通信网络
    5G
    数据中心
    信息安全
    汽车电子
  • 大学堂
  • 期刊
  • 文献检索
期刊投稿
登录 注册

C波段高效率内匹配功率放大器设计*

C波段高效率内匹配功率放大器设计*[模拟设计][工业自动化]

阐述了一款内匹配功率放大器的设计过程和测试结果。该放大器工作在5~5.8 GHz,采用氮化镓HEMT工艺,在28 V漏极供电电压下实现了48 dBm输出功率和55%功率附加效率。同时,该内匹配放大器将栅极和漏极偏置电路设计在芯片内部,无需在外部设计偏置电路,在保证功放性能的同时实现了小型化。该设计充分体现了GaN内匹配电路的高功率、高效率、小型化的优势。

发表于:9/22/2023 5:35:49 PM

一种基于CLASS-AB类运放的无片外电容LDO设计*

一种基于CLASS-AB类运放的无片外电容LDO设计*[模拟设计][消费电子]

介绍了一种基于CLASS-AB类运放无片外电容的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电路在高摆率误差放大器(EA)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动态偏置电路反馈到EA内部动态偏置管,大幅改善了LDO的瞬态响应能力,且动态偏置电路引入的左半平面零点保证了LDO的环路稳定性。同时,EA采用过冲检测电路减小了输出过冲,缩短了环路稳定时间。电路基于65 nm CMOS工艺设计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负载电流10 μA~50 mA、输出电容0~50 pF条件下,LDO输出稳定无振荡。在LDO输入2.5 V、输出1.2 V、无片外电容条件下,控制负载在10 μA和50 mA间跳变,LDO输出恢复时间为0.7 μs和0.8 μs,下冲和上冲电压为58 mV和15 mV。

发表于:9/22/2023 5:20:05 PM

基于多尺度注意力融合网络的胃癌病理图像分割方法*

基于多尺度注意力融合网络的胃癌病理图像分割方法*[人工智能][医疗电子]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基于编解码的图像分割方法在病理图像自动化分析上的研究与应用也逐渐广泛,但由于胃癌病灶复杂多变、尺度变化大,加上数字化染色图像时易导致的边界模糊,目前仅从单一尺度设计的分割算法往往无法获得更精准的病灶边界。为优化胃癌病灶图像分割准确度,基于编解码网络结构,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注意力融合网络的胃癌病灶图像分割算法。编码结构以EfficientNet作为特征提取器,在解码器中通过对多路径不同层级的特征进行提取和融合,实现了网络的深监督,在输出时采用空间和通道注意力对多尺度的特征图进行注意力筛选,同时在训练过程中应用综合损失函数来优化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SEED数据集上Dice系数得分达到0.806 9,相比FCN和UNet系列网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更精细化的胃癌病灶分割。

发表于:9/22/2023 4:54:40 PM

融入翻译记忆库的法律领域神经机器翻译方法*

融入翻译记忆库的法律领域神经机器翻译方法*[人工智能][通信网络]

面向法律领域的神经机器翻译对于合同文本翻译等应用场景具有重要价值。由于法律领域双语对齐语料稀缺,翻译效果还不理想。针对该问题,目前有效的方法是融入翻译记忆或翻译模版等外部信息,但法律领域的文本多具有固定的表达结构且用词准确规范,在翻译记忆库中同时利用翻译结构信息和语义信息能够进一步提升法律领域翻译性能。基于此,提出一种融入翻译记忆库的法律领域机器翻译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法律领域翻译记忆库,首先基于语义和结构信息的相似性训练跨语言检索模型以充分利用单语数据,然后从翻译记忆库中检索与输入源句相关的一组翻译记忆和翻译模版,进而引导翻译模型生成目标句子。实验表明,在MHLAW数据集上,提出的方法可以使译文较基线模型提升1.28个BLEU点。

发表于:9/22/2023 4:42:42 PM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分类模型综述*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分类模型综述*[通信与网络][通信网络]

卷积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利用局部连接、权值共享以及池化操作等特性,有效地提取图像的局部特征,降低网络复杂度,具有更少的参数量和更好的鲁棒性,因此,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使分类模型朝着更轻、更快、更高效的方向迅速发展。按照卷积神经网络发展的时间线,介绍了常用的典型网络模型,剖析了其创新点与优缺点,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发表于:9/22/2023 4:36:00 PM

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关键通用技术标准化研究

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关键通用技术标准化研究[人工智能][其他]

依据现行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规定的标准体系结构分类,系统梳理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涉及基础共性与关键通用技术方向的标准化研究现状。从研制发布的有效标准和在研标准项目统计数据可以得出,我国已初步建立人工智能领域关键通用技术标准体系,并且在部分细分技术和行业应用的标准化研究已经走在了国际前列。但是仍存在标准研究发展不均衡、理论基础薄弱、生态圈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最后对相关标准化体系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发表于:9/22/2023 4:16:14 PM

频率和方向图可重构天线设计*

频率和方向图可重构天线设计*[微波|射频][通信网络]

提出了一种可重构频率和方向图的微带贴片天线设计方案,其由带倒“Ω”形缝隙地板和辐射单元构成。改变加载在地板缝隙中心处的二极管的工作状态,可重构天线的局部结构和表面电流分布,从而实现天线工作频率和辐射方向图的重构。从仿真和测试结果来看,该设计可以实现单频和双频两种工作模式,具备良好的可重构性。当二极管导通时,该天线为单频工作模式,其谐振频点位于3 GHz,工作带宽可覆盖WIMAX主要频段;而当二极管截止时,天线处于双频工作模式,其谐振频点分别位于3 GHz和5.8 GHz处,工作频带可覆盖WIMAX和部分WILAN频段。此外,不同工作模式下,该天线的远场方向图也随之改变。

发表于:9/22/2023 4:12:05 PM

单频段体表/体外双模式可穿戴天线设计*

单频段体表/体外双模式可穿戴天线设计*[微波|射频][通信网络]

设计了一款5.5 GHz频段基于超表面的宽带方向图分集天线,可应用于单频段体表/体外双通信模式。通过对超表面天线进行特征模分析,选择合适的定向和全向特征模式,修正超表面结构,抑制高次模,设计合适的馈电结构将其激励出来。最后仿真和测试的结果表明,端口1具有全向辐射特性,可用于体表通信模式;端口2具有定向辐射特性,可用于体外通信模式。天线两种模式的工作带宽为23.6%(4.98 GHz~6.25 GHz),带内隔离度高于30 dB。

发表于:9/22/2023 3:50:08 PM

一种用于FOD检测系统的V波段波导缝隙阵列天线

一种用于FOD检测系统的V波段波导缝隙阵列天线[微波|射频][通信网络]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跑道异物(Foreign Object Debris, FOD)检测系统的V波段波导缝隙阵列天线。所提出的阵列天线工作频带为74~79 GHz,阵面包含2 048个单元。天线采用多模波导缝隙阵列天线形式,并设计了波导功分网络,具有高增益、低剖面等优良特点。天线整体结构厚度10 mm以内,辐射效率50%以上。天线的实测结果表明,理论结果和测试结果吻合,具有较高的工程实用性。

发表于:9/22/2023 3:33:04 PM

一种一分八微带扇形功分器的设计与实现

一种一分八微带扇形功分器的设计与实现[微波|射频][通信网络]

针对毫米波大功率雷达导引头接收机易烧毁的难题,设计了一种工作在Ka频段的毫米波微带一分八扇形功分器,用于毫米波接收前端来实现抗烧毁和低噪声的功能。该功分器结构紧凑,具有小型化、低插损、相位一致性好的优点。将该功分器、超低噪声低噪放、限幅器和与之对应的八路合成器整体应用于接收前端,突破了毫米波大功率导引头的发展瓶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发表于:9/22/2023 3:24:12 PM

  • «
  • …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
  • »

活动

MORE
  • 【热门活动】2025中国西部微波射频技术研讨会
  • 【热门活动】2025年数据要素治理学术研讨会
  • 【技术沙龙】网络安全+DeepSeek
  • 【热门活动】2025年NI测试测量技术研讨会
  • 【热门活动】2024年基础电子测试测量方案培训

高层说

MORE
  • 利用人工智能提升车间生产效率
    利用人工智能提升车间生产效率
  •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变革的实践者——张野的创新之路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变革的实践者——张野的创新之路
  • 重新思考数据中心架构,推进AI的规模化落地
    重新思考数据中心架构,推进AI的规模化落地
  • AI智能体的兴起让数据隐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AI智能体的兴起让数据隐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NVIDIA 的“三台计算机”方案开启机器人进化新时代
    NVIDIA 的“三台计算机”方案开启机器人进化新时代
  • 网站相关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广告及服务
  • 内容许可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会员与积分
  • 积分商城
  • 会员等级
  • 会员积分
  • VIP会员
  •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05-2024 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71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