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业界动态
    新品快递
    高端访谈
    AET原创
    市场分析
    图说新闻
    会展
    专题
    期刊动态
  • 设计资源
    设计应用
    解决方案
    电路图
    技术专栏
    资源下载
    PCB技术中心
    在线工具库
  • 技术频道
    模拟设计
    嵌入式技术
    电源技术
    可编程逻辑
    测试测量
    通信与网络
  • 行业频道
    工业自动化
    物联网
    通信网络
    5G
    数据中心
    信息安全
    汽车电子
  • 大学堂
  • 期刊
  • 文献检索
期刊投稿
登录 注册

一种电缆终端头红外识别算法的FPGA实现研究

一种电缆终端头红外识别算法的FPGA实现研究[可编程逻辑][智能电网]

针对在电站巡检中电缆终端头识别准确率低、实时性差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优化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红外识别系统。红外识别算法实现包括使用改进区域生长算法对红外图像进行分割,随后计算Hu不变矩作为神经网络输入特征。对于PSO-BP神经网络,选择7-10-1的网络结构,训练后均方误差为0.085,优于BP神经网络的0.136。在FPGA上实现时,采用定点数据量化、流水线结构及并行计算方法,同时对Sigmoid激活函数应用二次方程多段拟合。最终经过仿真验证,该系统识别率达到了92%并且算法速度提高了约6倍。

发表于:7/24/2025 5:02:21 PM

基于组件复用的可重构I²C总线读写控制电路设计

基于组件复用的可重构I²C总线读写控制电路设计[可编程逻辑][工业自动化]

现代软件无线电架构中通常为了满足软件实时性而采用FPGA作预处理功能,但随着软件无线电系统不断朝综合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如何应对各类复杂使用场景给系统设计者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面对不断激增的需求,FPGA设计中经常暴露出可移植性差、平台依赖性强、程序对开发人员的依赖度高、系统集成与整合度难度大等问题。选取电子装备中常用的I²C总线控制部分,借鉴软件工程中“高内聚、低耦合”的模块化设计思想,提出一种总线控制电路的优化策略,即基于组件复用的方法设计了一种可重构I²C总线读写控制电路。该电路具备按需配置波特率功能,同时具有可选的APB接口以及中断功能,提供读/写数据位宽分别为1 B/2 B/4 B系列控制组件,并通过配置系列组件的方式重构读/写数据位宽。该电路具有实际的工程价值且已成功应用于不同项目以及TPAFEA008、ADT75和LTC2991等常用器件上。

发表于:7/24/2025 4:50:20 PM

基于人脸检测跟踪和输入噪声过滤的rPPG信号实时提取方法

基于人脸检测跟踪和输入噪声过滤的rPPG信号实时提取方法[模拟设计][医疗电子]

远程光体积描记是非接触式生理信号检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现有算法主要从人脸部分区域提取脉搏信号,存在信号获取不全面及噪声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人脸检测、跟踪、分割和输入噪声过滤的实时rPPG信号提取方法,旨在提高心率检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首先,通过小型深度神经网络实现视频帧中的人脸检测和跟踪,准确定位人脸区域。其次,通过人脸分割算法提取皮肤信息。最后,采用输入噪声过滤策略,去除与心率无关的频率成分和信噪比较低的信号,从而优化rPPG信号。实验在自建数据集上进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信噪比、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等指标上均表现出色。综上所述,所提出的方法在rPPG信号实时提取中表现出优异的精度和稳定性,为非接触式生理信号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发表于:7/24/2025 4:39:19 PM

基于机器视觉的监控视频移动目标轮廓提取算法

基于机器视觉的监控视频移动目标轮廓提取算法[模拟设计][安防电子]

在监控视频中,移动目标易受到边缘模糊和背景噪声干扰等影响,使得目标轮廓提取结果不准确。为此,提出基于机器视觉的监控视频移动目标轮廓提取算法。采用机器视觉技术处理图像,结合图像背景模型建立像素高斯分布,并计算各个像素值与背景模型中高斯分布的匹配度,将匹配度低于阈值的像素视为前景像素,由此完成前景分割,结合链码对前景目标边缘进行编码,标识与预设阈值最接近的闭合边缘,以此作为目标轮廓粗定位结果,基于此,将目标区域的统计分布参数融合到灰度光流图像中,得到灰度差分图像,进而提取移动目标轮廓。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提方法的应用下,目标轮廓毛刺数始终控制在50以下,轮廓提取精度较高。

发表于:7/24/2025 4:29:18 PM

基于广义Jaccard系数的稀疏自适应匹配追踪水声信道估计方法

基于广义Jaccard系数的稀疏自适应匹配追踪水声信道估计方法[通信与网络][通信网络]

经典稀疏自适应匹配追踪(Sparsity Adaptive Matching Pursuit,SAMP)算法可以通过设置迭代步长,不断逼近真实的稀疏度,以提高稀疏重构的精度。然而,该算法使用内积匹配准则,存在原子丢失的现象,同时由于无法精确估计信号中存在的真实稀疏度,导致重构的精度依然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信道估计结果不佳。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Jaccard系数的稀疏自适应匹配追踪水声信道估计方法。该算法使用了广义Jaccard系数匹配代替了内积匹配,然后利用DFT对信号进行稀疏度预估计,同时用可变步长代替固定步长,可以精确、快速地逼近真实稀疏度。实验结果表明,该信道估计方法优于SAMP和其他传统方法,并且可以用于实际水声信道估计。

发表于:7/24/2025 4:19:16 PM

基于等概率同步功耗补偿的ECC抗侧信道攻击方案

基于等概率同步功耗补偿的ECC抗侧信道攻击方案[通信与网络][通信网络]

针对资源受限的椭圆曲线密码算法芯片抗侧信道攻击往往以牺牲芯片性能为代价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等概率同步功耗补偿的椭圆曲线密码抗侧信道攻击方案。首先,根据密钥猜测产生的中间数据的汉明距离特征生成概率分布差异函数;其次,根据生成的函数构建可同步补偿功耗的等概率映射模型;最后,利用模拟退火算法求出该模型的最优解。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与其他传统基于随机化方式的抗侧信道攻击方案相比,在防护能力相当的条件下,所提方案的运算性能几乎没有损失,非常适用于资源受限的椭圆曲线密码算法芯片。

发表于:7/24/2025 4:10:15 PM

一种基于PPO算法的低空基站优化模型

一种基于PPO算法的低空基站优化模型[通信与网络][通信网络]

通过优化现有地面网络基站来实现低空网络服务具有成本低、建设快等优点,面对低空基站优化过程中存在的无线环境复杂、配置参数多样、优化目标互相影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近端策略优化算法的多维低空网络基站优化模型:通过射线追踪技术计算不同类型、不同角度基站的低空覆盖能力,并构建支持多目标优化和多参数配置的低空网络基站优化模型,利用PPO算法得到基站配置策略。在仿真环境中进行训练与结果验证,证明该模型可有效生成基站优化方案,且相较于基于A2C方法的模型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好的基站优化效果。

发表于:7/24/2025 3:58:12 PM

基于边缘计算的智慧工地视频分析系统设计

基于边缘计算的智慧工地视频分析系统设计[模拟设计][安防电子]

为精准识别工地工人未正确佩戴安全帽行为,并且实现系统快速响应问题,设计了一款采用边缘侧部署的智慧工地视频分析系统。系统硬件方案使用两颗AX650N芯片级联的方式,显著提高系统计算能力。软件方案采用Ubuntu操作系统,基于主流目标检测算法YOLOv8n,通过使用共享卷积层的空洞卷积替换SPPF模块中的池化层提升检测速度和精度;引入动态非单调调频的WIoU损失函数来提升对低质量样本的检测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算法模型平均检测精度提高了1.8%,模型权重所占空间减少17.4%,模型检测速度提高了7.3%。在多个实地场景下进行系统测试,视频目标行为智能分析结果成功率都达到97%以上,且平均响应时间在1 s以内,此系统可以显著提高工地的管理效率与安全性。

发表于:7/24/2025 3:46:12 PM

基于双射频芯片级联的雷视一体系统设计实现

基于双射频芯片级联的雷视一体系统设计实现[微波|射频][智能交通]

在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s System,ITS)领域,相较于单雷达和卡口相机的组合,雷视一体机有着成本低和数据融合的优点。基于射频芯片级联技术,对毫米波雷达性能进行提升,并采用专业级的安防芯片,通过多传感器融合,设计了一款具有远距离探测功能的雷视一体机系统。算法方面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算法,通过更换主干特征提取网络和损失函数对目标检测算法YOLOv8n进行改进,改进后参数量减少24%,模型大小减小22%。通过交通实地场景测试,验证了雷视一体机系统的可靠性,最终实现交通路口场景的全方位监测,且最远探测距离可以达到350 m,探测精度可达97%以上,符合远距交通雷视一体机的设计要求。

发表于:7/24/2025 3:33:00 PM

一种伺服功率驱动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一种伺服功率驱动电路的设计与实现[模拟设计][工业自动化]

针对现有电动伺服系统驱动电路效率低、电路复杂、强弱电不隔离等问题,介绍了一种输出电流达36 A的直流有刷电机功率驱动电路,该电路具有效率高、热功耗小、与微控制电路光电隔离、单电源供电等优点。将该电路分解为四个组成部分,对各部分详细说明,并从整个电路内部工作原理及仿真实验情况作具体分析。

发表于:7/24/2025 3:21:10 PM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 »

活动

MORE
  • 【征文】2025电子系统工程大会“数据编织”分论坛征文通知
  • 【技术沙龙】聚焦数据资产——从技术治理到价值变现
  • 【热门活动】2025中国西部微波射频技术研讨会
  • 【热门活动】2025年数据要素治理学术研讨会
  • 【技术沙龙】网络安全+DeepSeek

高层说

MORE
  • 四步流程助力IT赋能企业出海
    四步流程助力IT赋能企业出海
  • 6G与AI开启沉浸式通信新时代
    6G与AI开启沉浸式通信新时代
  • RISC-V国际基金会CEO:中国会员发挥了关键作用
    RISC-V国际基金会CEO:中国会员发挥了关键作用
  • 利用人工智能提升车间生产效率
    利用人工智能提升车间生产效率
  •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变革的实践者——张野的创新之路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变革的实践者——张野的创新之路
  • 网站相关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广告及服务
  • 内容许可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会员与积分
  • 积分商城
  • 会员等级
  • 会员积分
  • VIP会员
  •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05-2024 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7138号-2